查看原文
其他

乖,是一颗复仇的种子



第一次见那个姑娘,她穿着白色的小衬衣,戴着一副圆框眼镜。她和每一位目光交接的人微笑,只是笑得略显虚弱,气息浅短。房间很大,座位很多,她自然地坐在最角落的位置,双手端正地交叉在一起。


我们三五成群地互相讨论,她像特别听话的小学生一样不断地笑着点头认同,带着小心和局促。而当我们开始注意到她,聚焦在她身上提问时,她轻声细语地回答,说着说着,好好地就突然哭了起来。俨然一个做了错事的小女孩。


▷ 你怎么了?为什么哭了?


她马上充满抱歉的擦眼泪,挤出乖乖的笑容:


▷ 哎呀,我怎么哭了呢?真是不好意思哦,是不是影响到大家了?


就好像连哭,都是很对不住我们的行为。我心想,这是一个乖女孩



乖,是深深的压抑


她说从小她就是一个乖乖女,爸爸总是板着脸,严肃又冷漠。她只能小心翼翼,避免可能的严酷怒吼。她只能察言观色,才能躲避一些冷言恶语。她只能时刻乖巧懂事,爸爸才会多看她一眼。


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,如履薄冰的孩子,是因为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被指责。这样一个挑剔的父亲,往往是对自己极不满意的,他不能面对自己的缺陷。不能承认自己的不完美,于是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到孩子身上,然后再挑剔指责孩子。让孩子替父母受过,这样就能显得自己是完美无缺的了。


女孩要尽量躲过这些精妙的栽赃嫁祸,就需要习得一项本领:把调皮捣蛋的、不听话的、任性的、攻击性的自己埋藏起来。长大后继续活成大家认可的样子:不抽烟喝酒无不良嗜好,端庄正规不早恋,洁身自好,工作稳定。



就像童话故事《灰姑娘》里的姐姐削掉脚跟,流着血穿上了那双水晶鞋。这样惨痛地成了公主的你,到底是希望被谁多看一眼?


乖,是厚厚的铠甲


王小波说,“话语像一池冷水,让我一身一身地起鸡皮。”这话就像替我说的。


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。体制内的圈子并不好混,人际关系之复杂,很多时候取决于你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。于是被爸爸教育得最多的就是“语言是一门艺术”。


这是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,实际上就是经常被骂:


▷ 你有没有脑子?教了你多少次了,还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么!


好害怕爸爸发怒,好想讨好爸爸啊。于是拼命努力地让自己够乖,够懂事。小时候每次考试成绩出来,考的不好势必要挨骂,但即便考的很好,能听到的也只是沉默。


● 如此吝啬给出一些赞美和欣赏,爸爸吝啬的到底是什么?非要表现出一副严厉的样子。


我想,一方面是他给不出来,另方面是孩子的需要刺激到了他内在的需要,即对柔情的渴望和需要。


而人格不够强大的人,对柔情的需要是会让他有羞耻感的,就只好屏蔽掉自己的柔情。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爱,也不会允许孩子向他表达柔情,表达爱。他没有能力去分享这种情感,也无法跟孩子做情感上的交流。


在中国很多父亲处于这样的一个拒绝性的客体状态,我们通常说的“严父”,在孩子面前会端着。为什么要端着?因为我害怕我把“我爱他”表现出来后,这个孩子就被惯坏了。这个爱的力量太大了,在他们的认知层面里面,一旦他们表达“爱”,孩子就被摧毁了。孩子长大之后就会习得一个祖传的秘籍:严肃,回避。他们学习到的就是严厉等于爱啊,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他的爱的表达方式。


乖,是传家宝


我的一个女学员说:


▷ 我特别想对孩子好,但我却总是冷冰冰、硬邦邦地对他。每次过后我都好内疚,好自责!怎么能做这样可恶的妈妈,但为什么我又改变不了呢?


说完她哭了。那份强烈的自责感无助感穿透手机屏幕,朝我扑面而来。


我说:


▷ 你好委屈啊,你想要的温暖柔情一直没有得到。你看见那个在角落里无助哭泣的女孩了吗?


你拿不出温暖和爱,甚至连孩子开心的时候,你都会忍不住想去打压。因为在你看不见的深处,那里从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欢乐温暖。在那个黑暗的角落,堆得满满的都是委屈、愤怒,以及对爱的深切渴望。


当爸爸冷漠地对待你的时候,你心里那么多的委屈愤怒。这个情绪怎么处理?必然要有一个防御,没有防御我们就活不下去了。那我就只能长大后像你一样厉害、强大。就是向攻击者认同:以攻击的方式对待一个人,是因为有人曾经攻击过你。这样就可以防御掉委屈和愤怒。有一天她也会成为这样的攻击者,继续对自己的儿女这样做。你的儿女也将成为像你一样的乖乖孩儿。


曾经的受害者,变成今天的加害者。曾经受到的痛苦和伤害,让你成了受害者,有很多愤怒没有表达出来。当看到孩子开心的时候,不免有嫉妒,不公平感。“我没有得到过的,我也不想看你得到。”


● 为什么受害、加害,不断重复?


因为你过去使用这些防御机制就是应对痛苦的,但痛苦并没有被消化掉,它还在那里。每次遇到这样透着“乖”气味的女孩,我都好心疼、好揪心。


因为她们都是另一个我。我在那样一段黑暗的旅途里,孤独奔跑了好多年。如今我看见她们,我只想为她们点燃一束火把。我们无法感受的,也无法疗愈。要到达另一面,我们必须从中间穿过。只有让那个内在的孩子安全地体验各种情绪,悲伤,恐惧,孤独,愤怒,羞耻,担忧,无望,绝望……


这时,真正的疗愈才会开始。



还是奉上一句浓浓的鸡汤吧:爱是最好的良药。不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过去,你要超越自身的苦难,如果有空乏感,去容纳它,不是惩罚自己、给自己定罪。


生命的延续,不是忠诚地追随父母,而是允许自己过得更好。即便我们的孩子已经成年,我们的父母两鬓已经斑白,生命都会留给我们和解的机会。




我们无须因为流泪而感到羞愧,

上天自当了解我们的心。

泪珠就像天上落下的雨露,

可以把蒙在我们心头,

是我们昏庸糊涂的灰尘洗净。

这次呜咽之后,

我心头比刚才好受多了。

因为悟出了惭愧,

看清了自己的忘恩负义,

心境也平静下来。


——狄更斯《远大前程》




作者:苏金刚,心理咨师,第二季传播师计划学员;探索自己,探索众生。

RECOMMEND
推荐阅读

 孩子“躺平”,不是天灾是人祸

 婴儿观察:“我”的诞生与再诞生《消失的她》:错嫁 vs 不嫁,哪个可怕?
 已读不回,是一种冷暴力吗?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